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日,在主题为“生命共同体”的一期央视《新闻周刊》上,主持人白岩松介绍了一个团队、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而他们一起霸屏了近七分钟。
这个团队就是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团队?又和貉有什么渊源?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此,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
野生动物也是城市的重要一员
我们生活的每一座城市中,并非只有人类的车水马龙和忙忙碌碌,也有不少野生的精灵,与我们共享着城市空间。比如有珠颈斑鸠在市民家阳台外筑巢孵蛋、红嘴蓝鹊在公园树枝上鸣叫、刺猬在晚间绿化带里觅食……这都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分。
有些野生动物离开,有些野生动物重新回归,也有些动物比如貉,因为超强的适应力和可塑性,在繁华都市中“越活越好”。
过去3年里,王放和他的团队对貉进行了长期追踪和调查,并开展了保护行动。
“貉溜到近前,嗅嗅我的裤脚。此刻,我们像是熟识了。”王放回忆观测到的第一只貉,“几乎在一瞬间,我就知道这个物种是值得长期关注的。”
貉其实是一种很古老的犬科动物,在我国分布广泛,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有20余年。
王放说:“近年来,在上海的一些小区里,经常能发现貉的身影。我们所长期跟踪观测的小区,都有好几个貉的家庭。”根据王放团队的跟踪研究,2019年,貉在上海的40多个小区出没;2020年6月,变成70余个;2021年上半年增至110个,下半年则有170个;2022年的统计是270个,且仍在续增。
“事实上,除了上海,貉也在其他城市频繁出没,比如南京、武汉、杭州。它们本就在中国分布很广,在很多区域都有原生种群。除了貉,南京出现了野猪,北方一些城市周边甚至出现了赤狐。”王放说。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城市生态建设逐渐完善,对于野生动物来说,绿地、水源、食物、隐蔽空间都更多了。
发起一个“貉口普查”
过去3年,王放团队每年通过“貉貉情报”调查问卷收集目击点位,然后到访该点位及周边地区(小区)进行实地踩点调查,每年调查的小区数量超过200个。
“当然,对于貉的本底调查,也包括其他的方法或工具,比如红外相机监测、GPS定位颈圈追踪、采集粪便分析食性和社区居民态度问卷调查等。”王放说。
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新增了一种调查手段——用公民科学的方式,进行“貉口普查”。王放解释道,如果说之前的踩点工作主要回答的是貉“有”与“无”的问题,那么“貉口普查”想探查和回应的,是貉的“数量”和“密度”。
“公民科学”,通俗来说,就是一般公众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调查和保护工作。这样的工作可以像拼插玩具一样,把复杂的科学研究拆解成一个又一个易于操作的模块,重新组装起来之后回答更大的科学问题。
16位领队,带领130余名公民科学家,通过访谈与样线法,在同一个夜晚同步调查了上海市松江区的50个小区,共完成143条样线调查,回收超过700份居民态度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尽如人意。被调查的50个小区中,22个小区有貉分布,集中于松江区北部;有貉小区中,貉的个体数量最少为1只,最多为50只,平均数量为10.82只;小区内貉密度最低为0.02只/公顷,最高为5.80只/公顷,平均密度为1.08只/公顷。调查还发现,存在投喂野生动物和湿垃圾管理不当的小区,貉的密度可能翻番,容易引起野生动物和市民生活之间的矛盾。
其实,除了调查结果的反馈,让人更加欣喜的是,“貉口普查”正在一些参与者的日常自然观察中,发生着“长尾效应”。虽然“貉口普查”结束了,但是了解和参与过调查的志愿者,成了城市多样性保护的科普传播者。
“我们以及其他团队仍在继续调查、研究和保护貉等城市野生动物,而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自发调查、分享最新的貉情报和故事——他们正在从公众志愿者,向真正的公民科学家转变。”王放高兴地说道,这也是政府、高校、社会机构和市民合力研究和保护城市物种的一次尝试。目前,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与公众一起努力,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改善的可能。
把动物需求纳入城市发展
以前,总觉得保护动物的事儿,大都是生态环保志愿者所关心的。但是,通过“貉的普查”后,让王放有了很大的改观。
本以为从事门卫、物业这种工作的人,以及老人不会关心身边的小动物,但是普查中最积极提供消息的反而是这些人,而且都对动物保持了好奇心和距离。
“原来身边有许多人在默默爱护或者关心着野生动物。”王放感慨万分。
从事设计行业的志愿者桑紫表示,一直以为保护人迹罕至的雨林草原的生物多样性才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内容,却发现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如此重要。
当过志愿者的市民也纷纷感叹,原来城市里野生动物一直都很多,之前我们没接触到,所以不知道而已。
城市野生动物的调查和保护,非一日之功,亦难凭一人之力完成,而公民科学家,会成为这条路上越来越重要的同行者。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城市自然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城市中清洁的水源、洁净的空气、人居生活的美好环境,都离不开生物多样性起到的生态功能。而生物多样性还在气候维持、防汛抗涝、农业牧业生产等很多不容易看到的地方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此,专家建议在城市建设中需要为生态发展预留空间,把动物需求作为一项考量因素,比如留些难看却高质量的淤泥地让鸟儿觅食、种些多元化的本土树种让更多的小动物安家。
而且,中国有许多处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和不同生境中的城市,每个城市的生物多样性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城市建设中,应遵循当地生物多样性特点,规划好城市发展。
不同于保护区,在城市的角落建设小的保护地或微型生态系统,尝试留住生物多样性,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实现城市和生态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